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已不復存在,入口掌控權重新回歸BAT,資本市場對創業公司的價值評估準則發生變化。在這樣一個“后移動時代”,創新創業的機會在哪里?
8月18日,由36氪集團旗下聯合辦公品牌氪空間與華興資本旗下早期FA品牌華興Alpha聯合主辦的“「影響力投資」——創業又一個十字路口的來臨”峰會上,愉悅資本創始合伙人戴汨分享了他的看法,以下為其演講全文(經36氪編輯):
2012年,我接到了一個關于“什么叫互聯網思維”的命題,研究之后,在匯報的第一頁我寫了個事:回望250年蒸汽機發明的時候,過了一段時間蒸汽機就變成了基礎設施。到了150年的時候發明了電,過一段時間電就變成了基礎設施。到了50、60年前發明了電腦,沒多長時間電腦就變成了基礎設施。15年前發明了互聯網,我們說估計也要不了多久互聯網就變成基礎設施。
今天有點像VC界的反思大會,氣氛比較低沉。不過我認為一個東西來了以后,不要那么的興奮,但是也不要那么的悲觀。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們做投資的心得,因為我們一直堅持在互聯網跟實體經濟邊緣做投資。
后移動時代為什么大家這么悲觀
首先從2015年的1Q開始,中國的手機出貨量已經不再增長了,直接導致手機新用戶的增長變的越來越少;
第二是BAT又回來了,以前大家以為流量不再以瀏覽器和搜索作為主要的入口,會變得分散化,也就是三年時間左右,BAT又掌握了71%上網的時間。所以在這樣的空間里要去做創新,因為互聯網本質流量是入口,還是非常難受的一個事情;
第三個事情是資本,大家老說資本很沖動,但是你見過不沖動的資本嗎?美國很有名的馬克說,什么是資本市場,就是鐘擺效應,一會兒很興奮,一會兒很悲觀,你說都知道平常心,有幾個做到平常心的?所以美國現在這個市場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我們以美元基金為主(也有人民幣基金),已做了十幾年的美元角度看市場:2015年,美元上市公司數量較前一年下降了一半,上市的公司基本上大部分都不掙錢,十幾億美金的公司都不賺錢。你發現私有市場越來越把不掙錢的公司推向IPO,大家覺得IPO都是來騙錢的,2015年整體的市場進入很悲觀的情緒,2016年上半年科技公司上市四家公司,最大的是市值已經突破20億美元的Twilio,剩下的都很小,剩下的都是醫療健康行業的公司,所以你看到整體二級市場對前端VC的看法,直接影響了VC市場,因為沒人給錢了,沒人買單了,都是庫存,手上一堆庫存,自然會對這個市場悲觀。
另外一個問題,其實互聯網本身融到實體經濟、傳統經濟里還是占很小很小的部分,全球經濟看也非常的悲觀。為什么悲觀呢?2015年全球增長不到3%,這是歷史35年的最低,低于歷史35年的平均數。所以你可以知道,大家都在找增長的點。而原來全球增長好多的話題,現在都找不到了,包括我們講的互聯網科技效應的減弱現在沒了,人口的老齡化變成非常嚴重的現象。以前說金磚四國,這事也沒了。每個國家都是債務高起,中國的企業債務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全球最高,中國企業債務大概是158%,中國企業的杠桿率,全球基本上最高,已經到達了警戒線,IMF已經連續幾次對中國進行警告。這是我覺得從技術也好,從實體也好,從資本也好,為什么大家感覺到說市場比較冷,信心比較不足很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我們講可能現在是比較悲慘的時候。
但是我們做投資的人,如果都是悲觀的心態,那投資者沒法做了,因為我們在一定程度還是靠著想象力在做投資。
我對于樂觀的思考
做投資還是看長期,我們很少做兩三年,三四年的投資,我們一般是做十年。今天都說我們投汽車行業,我們在2003年左右就在汽車里投公司,坦率的講我們現在已經不投汽車了,還有很多人投汽車,我們在投下一代智能汽車,新的產業結構。所以很多事情還是要長期看。
巴菲特老說,今年的年報里說雖然經濟不太好,但是我對美國保持一致樂觀,為什么呢?因為美國的創新機制是全球最好的。我個人對中國也抱有樂觀,我們每次去融資的時候都會問這個問題,中國怎么看,中國勤勞、愛學習、敢冒險這種精神,不說創新,這種精神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有。這些東西所有的財富都是人創造的,從長期來看這些東西沒有消失,自然就會有新的機會出現,所以我覺得從宏觀層面我自己感到沒那么悲觀的一個原因。
所有生產效率的產出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技術,如果把互聯網當做一個圓環的話,我們從前面人的輸入,從設備到操作系統到連接,然后到APP,到Web,然后到中間的各種導流,然后到下單,整體在發生變化。AR鏡片跟真正的眼鏡鏡片沒什么區別,已經可以看到完全真實的場景,前端輸入技術上發生很大的變化,不是簡單的口袋妖怪應用場景。第二個我們覺得在轉換層面,由以前簡單的導流、關鍵詞搜索、匹配轉化為人工智能,這是流量匹配環節發生的變化。在物流交付環節,新的無人機可以得到許可,英國地面的機器配送已經開始實驗。整體的互聯網產業鏈三個關鍵節點上,流量以及轉化,以及交付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雖然不一定是明天,但是至少也是新興一天的來源。
第三個是,我覺得千禧一代的特質是再窮也要愛自己。微博過去做的很好,很重要是取決于千禧一代,12個領域閱讀量突破100億,大部分是明星、電影、美女、美裝、美食,綜合以上幾點是我個人對于未來30年保持謹慎樂觀的一些原因。
中國未來=美國式技術創新+日本式消費服務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們投資的一些想法。我們一致認為中國有自己的創新方式,中國的未來是美國+日本,我們去美國餐館就覺得服務程度不太行,日本就很好,一定程度中國服務消費越來越向日本的方向去發展,但是中國跟日本不太一樣的在哪呢,中國的底層驅動還是技術驅動的模式,我們看到經常有人提Copy to China,你從來沒聽說過Copy to Japan,中國在技術應用上還是創新非?斓,中國總體上美國加日本的一個未來。
我們一直強調美國和中國不太一樣,美國傳統產業、實體產業非常成熟的國家,美國所有的創新都是集中在技術和商業模式。兩年前我去美國,一些合伙人跟我們說不投2C了,我們都投2B,這兩年已經不投2B,投黑科技、VR這些很未來的東西。但是中國哪怕衣食住行等實體經濟還沒有完全到發達的狀態。
未來機會有四個維度:社會(城市化、老齡化、全球化等因素)、行業(行業新興、兼并、開放等)和技術(IoT、VR、大數據、AI等)、創新商業模式(C2B、眾包、訂閱等)。中國基礎設施不太發達,有一些政策要素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從這四個角度看中國,我們看中國創新的投資機會很重要的一個角度。
具體先從社會和行業的發展講,我們認為在交通醫療和金融等大行業依然存在著基礎設施重構的機會。像最近Mobike很火,我們在上海投入幾萬臺車,以前的車有一個缺點,你還得還回去,我們自行車隨便騎,隨便放,因為每個角落都有它存放的點,這個自行車有很多高科技的特點,你直接拿APP打開來,很重要的不需要打氣,三年不需要維護,隨便騎。像這樣基礎設施的創新,我們想是解決中國城市三公里內的交通,讓你不用再開車,這就是很多基礎設施上的構建。像有些醫療的行業,大家知道像美國的家庭醫生很發達,中國的創新能不能到達,說你的周邊很多家庭醫生的存在,我們覺得在大的基礎行業里仍然有重構的機會。
另外就是千禧一代的社交、娛樂和運動。如果你看25歲的美國人是怎么生活呢?首先大學剛畢業學費是貸款的,然后他社交不是用Facebook而是Snapchat,他穿的衣服不是我們平常的耐克,每天肯定需要跑步、健身,周末要攀巖和滑雪,我們看到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投戶外運動的品牌也是,過去十年左右中國的俱樂部有幾十萬家,如雨后春筍一般的突出。我們把教練拿出來讓大家去戶外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增長非常迅速。我們看到千禧一代新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很少會買房子,因為他買不起,他可能會租房子,一般的房子租著感覺不舒服。千禧一代新的生活方式會漸漸的出來。
第三個我們覺得是從技術的角度講,剛才講社會跟行業,技術的角度數據會變為越來越重要的資產,剛開始我們都是拼流量,包括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年左右投電商,大部分的電商還是流量和運營,我們在美國一定程度是投數據,我們的轉化率全球達到10%,也就是說你用數據驅作為驅動,能夠提供很重要的個性化、高轉化率的服務。數據加保險,現在大家付的保險都是一樣的價格。大家現在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教材和課本,大家接受的醫療都是一樣的,去了都是一套,先望聞問切,然后開始掏錢。所以在很多的領域都存在個性化重新去構建定價和服務的機會,這是我們看技術的分享。
最后我們看商業模式的方向,我們認為分享經濟的模式會繼續的滲透,因為中國很重要是資產非常多的國家,很多的資產浪費,建了很多的庫存,我覺得分享經濟會繼續把資產的效率提升,特別官方也老講去庫存,分享的商業模式會漸漸的把資產的效率給提升起來,我們在住宿里投了小豬,辦公投了分享+。我們還會繼續做資產分享,將來除了資產以外,軟技能的分享也會慢慢出現。資產變成U盤,隨插隨用的生活工作方式,漸漸會成為新的分享商業模式。
這是從四個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中國創新的一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