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支付寶或微信,讓商家掃一掃碼,就可以付款;或者消費者掃一下商家的二維碼,輸入付款金額,也可以買單。
二維碼支付的出現曾經改變了人們的付款方式,但是當“二維碼被植入木馬病毒”“莫名其妙被扣款”等安全隱患曝出,盡管支付寶、微信仍不遺余力布局這種新型支付方式,但央行始終對掃碼支付持保留態度,銀行等機構也因此被擋在了掃碼支付的大門之外。
不管當初對掃碼支付有什么仇什么怨,如今,隨著《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的下發,掃碼支付結束“裸奔”,迎來了名分,這一次,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銀聯在掃碼市場上能“一笑泯恩仇”嗎?
比銀行卡更易被盜刷
不管是商場超市還是街邊小店,掃碼支付已經成為標配。上海一家羊肉粉店老板告訴記者,平時一天營業額兩千或三千元,差不多一半都來自于掃二維碼支付,不用找零。
與二維碼蓬勃興起相伴的,是不少業內人士的擔憂:二維碼沒有防偽功能,支付指令驗證手段單一,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事實上,確實有不少用戶因二維碼“中招”。
江西贛州的陳女士是一個網商,她向《IT時報》記者透露,今年5月份,有一個名叫“深夜里的徘徊”的客戶給她發信息說要買貨,付款時,客戶讓陳女士提供一個二維碼進行掃碼支付。而實際上,這個二維碼是陳女士的“付款碼”,是陳女士付款給對方。由于搞不清“收款”和“付款”的區別,陳女士前后給該客戶發了三次“付款碼”照片。結果,當晚陳女士發現,自己的銀行卡被盜刷了2300多元錢。
“二維碼支付在2014年初勢頭太猛,而且確實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再加上那時候銀聯和銀行也沒做好準備,沖擊比較大,所以央行選擇了暫時叫停。”一位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內人士如是說。
在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看來,二維碼在交易差錯處理、糾紛解決機制等配套規范并沒有跟上。
支付限額被“分級”
從2014年的一紙禁令,到如今“承認其官方地位”,消費者最關心的安全問題究竟有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易觀金融分析師王蓬博告訴記者,這次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明顯提高了,“比交易時要采用三種驗證要素——包括消費者本人知悉的要素,如靜態密碼等;消費者本人持有并特有的、不可復制或不可重復利用的要素,如經過安全認證的數字證書、電子簽名、一次性密碼等;消費者本人生理特征要素,如指紋等。另外,對交易限額根據不同的風險防范能力也做了分級。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為C級,因為安全性太低,同一客戶單日累計支付金額不超過1000元!
此外,在硬件設備方面也作了規定,包括支付企業需遵循客戶實名制的準則,支付過程中的條碼生成和受理需遵循一系列操作規范和移動支付技術安全標準;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所涉及的業務系統、客戶端軟件、受理終端/機具等,應當持續符合監管部門及行業標準要求。
“二維碼支付以軟件的形式通過開放的移動互聯網處理交易,因此安全性低于傳統的銀行卡刷卡交易。在即將出臺的規范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支付過程中的安全!睏顫硎尽
對于“掃”或“被掃”兩種掃碼方式,在業內人士看來,仍存在安全隱患。消費者掃描商戶二維碼支付,本質上是通過二維碼定位商戶第三方支付賬戶,再進行轉賬操作,此種方式存在缺少防偽功能、指令驗證手段單一等問題;而商戶用掃碼槍掃消費的付款碼,此時付款碼就相當于銀行卡+密碼,全程無用戶驗證,消費者權益容易受到損害。
就像杭州的金先生所言,第一次使用付款碼時嚇了一跳,商家掃完條碼就直接支付了,他掃了付款碼后,最好是消費者收到一個支付金額的提醒,并且要支付方輸入支付密碼后支付才能完成。
商業銀行起步較慢
“相對于傳統Ukey等硬件支付方式來說,掃碼支付的安全性的確較弱,但總體風險還屬于可控的范圍,這也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慢慢被公眾和監管部門接受的原因!鄙虾J行畔踩袠I協會專委會副主任張威表示。
實際上,即使監管部門未放開掃碼支付,第三方支付公司仍舊變著法地玩,比如微信的“面對面收錢”、每年雙十二支付寶推出的優惠活動,都引得大爺大媽紛紛搶著使用掃碼支付。
支付行業場景為王,更多的支付場景代表著更高的用戶黏性、更多的沉淀資金和進一步的客戶金融需求。掃碼支付由于其便捷性,成為第三方支付公司擴展線下消費場景的利器。而在掃碼支付中淪為支付接口的商業銀行們,自然也沒閑著。
7月,工商銀行率先在北京推出了二維碼支付產品,同支付寶一樣,可以用手機掃碼支付,也可以由POS機掃描手機付款碼支付。據悉,工行的二維碼支付產品嵌入Token技術,通過對卡號的變異處理,保護客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此前已經和Apple Pay合作的中國銀聯,擬把二維碼這一種交互方式充實到“云閃付”產品系列中,作為非接觸式支付的補充。
掃碼支付是移動支付市場即將燃起的又一把火!般y行的風控能力和業務規范能力更強,但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先發優勢明顯,在初期投入巨大資源進行了大量的市場和商家推廣,用戶培育效果明顯!蓖跖畈└嬖V記者,二維碼支付將加速線下支付往線上支付發展,銀行卡收單市場將進一步萎縮,倒逼銀行、銀聯推出相關業務,未來基于消費場景的掃碼支付市場爭奪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