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VR領域的布局由來已久,集團旗下的全景視頻業務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經鋪展開來,而他們隨后更是以7.935億美元的資金領投了Magic Leap,使得這家在硅谷聲名鵲起的MR公司逐漸開始被國人所知。蔡崇信借此機會加入了Magic Leap的董事會,而這次行動恰恰是為了配合之后BUY+面世所埋下的伏筆。
BUY+業務的啟動實際上要追溯到今年的3月份,阿里成立的GM Lab(VR實驗室)在內容方向就為BUY+開辟了一條專屬道路,試圖將VR與購物結合起來。在質疑聲中,BUY+服務在“淘寶造物節”上正式落地,這其中也引用到了Magic Leap的技術展演,人們紛紛開始憧憬VR購物的未來。
而就在不久之前,阿里又給VR購物計劃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即將推出的VR Pay將有機會讓用戶直接在虛擬現實的情境下完成支付。自此,阿里在VR購物領域的鏈條似乎已經組裝完畢!癇UY+”與“VR Pay”,再加上與第三方廠商聯動的“造物神計劃”,再造一個虛擬現實的淘寶看來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雖然阿里的藍圖已經展開,但真正實現起來還存在諸多的難點。依附于本身就不成熟的VR技術,VR購物在內容開發上更為復雜。而當前這項服務的需求也不太明確,實際上并非一條康莊大道。
欲推支付寶VR Pay,阿里野心初顯
在BUY+的概念視頻中,確實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漏洞。在一臺什么都不配備的移動VR上,使用手勢來控制虛擬現實場景還很難做到。而BUY+購物視頻的曝光時間正值今年的愚人節,當時大家也順勢的認為這只是一個玩笑。
不過,這個“玩笑”短短幾個月后意外的在“淘寶購物節”上落地了。雖然現場的演示沒有概念視頻中來得那么玄幻,但阿里至少是完完整整的利用實機完成了一系列操作,而且體驗看起來還算不錯。
概念視頻中的手勢識別被替代成了HTC Vive的手柄操作,而移動方式也借鑒了VR游戲中的坐標位移機制,商品的信息交互界面、完善的物品建模、試穿等功能也得到了實現。雖然展演中的BUY+系統已經相對完善,但終歸只是個披上了華麗羽衣的DEMO。對于阿里來說,他們還缺少一個能在VR中實現便捷支付的核心服務。
雖然支付只是購物操作中的很小一環,但它幾乎決定了在線購物的可用性。在智能手機的發展初期,由于手機支付的種種不便,人們更愿意使用PC來進行網購。但掃碼支付、一鍵支付等方式的出現改變了現狀,手機購物因此也變得越來越泛用。
名不見經傳的Mutual Mobile趕在阿里之前鋪設了VR的支付業務,并成功通過Uber外賣點餐兜售出了第一杯飲料。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螞蟻金服終于按耐不住,透露了VR Pay的相關消息。
VR Pay試圖讓顧客直接在虛擬現實中完成支付操作,這也大大簡化了VR購物的支付流程。畢竟,讓用戶在虛擬現實的情境中選好商品之后,再跑到PC中下單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據CBN(第一財經日報)透露,VR Pay將在9月底發布,而在VR Pay的幫助下,用戶通過眼球追蹤和手勢動作等方法,就可以直接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下登陸支付寶,輸入密碼并完成交易。
與BUY+消息放出時有些相似,VR Pay目前所透露的這些內容可能最終不會完全得以應用。但BUY+與VR Pay的配合幾乎復制了淘寶在線購物的基本模式,再加上現在正在強化的菜鳥物流,阿里在VR購物領域的野心已經顯露無疑。
復制淘寶,夢想美好現實殘酷
1.VR購物不是個偽需求,但它還不是主流需求
對于某些應用場景來說,VR購物的確有錦上添花的效果。服裝試穿、家居設計、大型電器和機械產品的采購都能通過虛擬現實獲得更好的感官。不過,需要VR來進行演示的商品范圍還十分狹窄。坦誠的說,它確實不是一個偽需求,但也不是一個必要的核心需求。
泡面、飲料、水果、牙刷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和日用品,實際上完全不需要通過VR來進行購買。這些商品不涉及用戶的個性化定制,它們的基本形態也已經被人們所熟知,經由VR重構不過只是畫蛇添足罷了。
在面對類似的商品時,傳統的線上與線下購物可能更有優勢。線上購物能夠得以準確且快速的下單,省去了虛擬情境中游逛的必要。而線下購物在生鮮商品的把控上更勝一籌,單單只靠VR建模還無法反饋出食品的保質情況。除此之外,一些生活場景的購物也不需要用到VR,在戶外吃飯打車或是觀影訂票時,VR設備只會顯得無比累贅。
另一方面,雖然阿里一再宣稱Buy+和VR Pay將主要在Cardboard一類的無屏VR設備上得以應用,但這個說辭與BUY+的實機演示產生了矛盾。在“淘寶購物節”上,BUY+是通過體驗最為優秀的HTC Vive才得以實現的。
如若保留現有的方案,用戶則不太可能消費上萬元去購置設備,以體驗還未成熟的VR購物,隨著成本上升,相應的需求也會逐漸下降。而一旦阿里將應用下放到無屏VR設備上,整體的購物體驗將大打折扣。
2.VR購物不比傳統網購,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遠比當初的淘寶要復雜
阿里的VR購物也有很多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物品建模、購物情境的搭建、用戶和商品之間的交互手段等,目前都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
阿里VR Lab的第一個項目“造物神計劃”,目的就是聯合第三方廠商建立VR中的三維商品庫,以解決物品建模的難題。實際上,物品的建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VR購物中的整體商品基數只有數百上千件,那么以阿里的能力來說這幾乎不成問題。但參考淘寶就能發現,其中整體的商品數量只能以次冪來計算。
而為了提供更好的VR購物體驗,商品建模也不能過于粗糙,以每個模型400人民幣的制作費用計算,總體成本相當高昂。羊毛出在羊身上,阿里不可能一個人背負“造物神計劃”的全額費用,物品建模的成本將均攤到入駐的商家身上,這實則提高了BUY+的上架門檻,而當一個店鋪失去了商品的支持時,它的活力也會銳減不少。
在BUY+和VR Pay服務發展的初期,阿里VR購物的交互性體驗肯定是不足的。簡單來說,像概念視頻中那樣,僅使用無屏VR設備來進行眼球追蹤和手勢識別操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參考其它廠商在這個方向的努力就能發現,FOVE為了眼球追蹤得以實現,特制了一塊感應屏還加強了傳感器的布置,但這也無法解決人類眼睛無意識移動和閉合的難題。而基礎的手勢識別,至少也要用到幾年前的Kinect技術。如若要牽扯到深層次的觸感問題,阿里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除此之外,由于每個商店販賣的物品存在差別,單獨創建一個虛擬消費場景對于提升用戶體驗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其中還要引入全景視頻的拍攝、拼接等工序,而它與物品建模的制作也有同樣的成本痛點。
更加令阿里困擾的是,他們的VR購物體驗已經出現了相似的競品。意大利開發團隊inVRsion此前就制作了一款名為ShelfZone的VR應用,主要用來幫助大型零售商搭建VR購物環境。ShelfZone也是基于HTC Vive進行運作,而他們的VR演示也比BUY+要顯得成熟。
阿里試圖打造VR領域的淘寶是個很好的構想,但在市場和技術都還未成型的情況下,全力投身其中最終只會迎來黃粱一夢。也許從細分領域著手,再逐層拓展寬度可以成為一種解決方案?梢钥吹降氖,VR買車、VR電器、VR奢侈品這些服務在市面上已經悄然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