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到底是個什么玩意?
戴個全封閉的眼罩,里面有屏幕可以看3D視頻就是VR了么?
“呸!”VR原教主義者一定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把五年前就有的左右格式3D視頻搬到眼罩上打VR概念的廠商讓許多對技術認知有所追求的人士反感,但對于追高殺跌的散戶投資者來說,這并不重要。
所以VR究竟是什么呢?
其實虛擬現實比左右格式3D視頻更古老。據說前蘇聯人用這玩意審訊犯人。
VR所做的是:
第一、阻斷人原有的視覺輸入;
第二、用虛擬影像光線占據全部視覺;
第三、與影像的交互,達到欺騙大腦的效果。
第一步前蘇聯人早就做的很好了,據說有實驗去逐個剝奪人的各個感官,以達到精神震懾的效果。 其實視覺剝奪并不難,把眼睛一蒙就行了。難的是用足以欺騙大腦的影像替代原有的視覺輸入,使人產生所謂的“沉浸感”。
從這個角度來說,VR又是所有智能硬件熱門趨勢中,最接近科幻的——真正的VR創業者們,喜歡用“腦后插管”來描述最優秀的VR體驗。
的確,VR的技術創新,非常有可能在阻斷并替代視覺之后,逐個替代人類的其他感官。
——不必為此產生驚恐的情緒,這當然是個腦洞大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VR相關技術要達到這個效果,首先要有能支持VR計算的(經濟實用的)計算機。
然而,這貨并沒有誕生。
這并不難理解,想想你每秒眼睛接受的信息全部數據化的話,這個數據文件有多大?
是應該用G來計算還是用T來計算?
現在,我們需要用設備虛擬出一個能夠足以欺騙大腦的影像,而且可以和意識反饋互動,驅動這個影像的計算芯片,每秒計算速度應該是多少?
顯然,我們還沒有辦法讓人們把一臺超級計算機直接戴在臉上。
那么,在計算力發生指數飛躍之前,現在VR所能呈現的內容,無論是否有互動,和左右格式3D視頻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當然,提升終端計算力并不是目前科技發展的主流趨勢。大家更希望借助于速度越來越快的網絡,將主要計算放在云端進行,而直接向終端下發計算結果。
這時遇到了第二個問題:我們的網絡速度真的足夠快了嗎?
且不說一個足以欺騙大腦的影像程序,就算是被VR原教主義者吐槽的3D電影文件,一般大小都在15G到20G左右。如果直接從云端點播,我們需要2~4M每秒的下行速度——理論上這是可以實現的,聯通的4G網絡不是號稱下行120M每秒么?
不過不要忽略另外一件糟糕的事情,鮮有移動設備的電池能夠支撐20G大小數據量的持續高速下載。而原因又是計算芯片速度和功耗不夠理想——當然,電池本身也不夠理想。
對心懷科技未來的人們來說,這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有一種剛看完《星際迷航》回到現實發現我們其實根本跨不出月球軌道的感覺。
芯片、網絡、電池——芯片還得考慮計算力和功耗的平衡——都不足以支撐用技術完全虛擬一種感覺的能力。
用VR來欺騙大腦的“大騙局”,在目前似乎真的無法實現。
在我所見到的VR創業者里,致力于研究圖形圖像支持技術或多媒體算法的不在少數。這是值得致敬的,至少他們真的在前沿認真鉆研技術和產品創新。
但客觀上,如果目前的硬件技術,包括芯片計算力、功耗、底層程序語言等等注定主要被更革命性的技術所替代掉,F有的這些研究,還會有“徹底解決問題”的突破嗎?
這有些悲觀。但我寧可相信目前的所有軟件甚至程序語言是無法在二十年后的主流計算機上運行的。
樂觀的是,對于目前的這些研究者,二十年后使用最新的技術去實現新的科技消費場景的,依然會是他們。
只有行使了科技史賦予的失敗的責任,才會提供成功的機會。
與VR原教主義者不同的是,我個人覺得讓更多人先從左右格式3D視頻開始接受VR并不是壞主意。
和歷史上所有技術演進一樣,在基礎技術不足時,把落后的技術用先進的方法組合起來,試圖創造超越時代的產品,就是人類科技的前沿了。著名科幻小說《三體》里的“階梯計劃”就是這樣,劉慈欣還舉例了“連發弩”和“火龍出水”來說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消費市場推動左右格式3D視頻來帶動VR的市場教育,也是同樣的手法。與計算機出現之前的時代唯一有所區別的是:我們都知道現有的過渡技術是要被淘汰的。
但人不會變,最早接受用頭盔看3D視頻的人們,大概率會成為最早接受這種虛擬視覺輸入的人。
如果真的旨在抓住中國最前沿的視覺科技消費者,那么39個漲停板并不過分。
正如我所一直安利的“智能硬件是第三代數據網絡”觀點一樣,VR將是這個數據網絡很重要的一種終端。 智能硬件的數據網絡會像互聯網替代電話電報網絡一樣,產生新的應用,新的服務。
VR背后的技術,代表的是在這個網絡直接向人類或者機器人提供感官輸入。
這個感官輸入需要更高數量級的計算能力,更高數量級的數據傳輸能力。自然也會要求全新的硬件構架和軟件語言。
這不僅僅是VR所必須面對但一定會翻越的技術山峰,而是整個智能硬件行業所面對的。
當翻越過去之后,還有什么硬件是不智能的呢?
【外一則】 VR之外,可以簡單聊聊AR。
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相比,需要的圖像圖像計算數據量顯然小了很多。
然而,需要的算法、數據庫、應用等等要求比VR要高出整整一個段位。
并不難想象:在基礎技術充分的情況下,人們可以制作精美的VR程序交予用戶使用和互動。游戲、(全沉浸式的互動的)影視會是VR最普及的消費場景。
但AR進入實用要滯后很多
首先,(無差別的)視頻識別需要更強大的數據庫與人工智能。
這不是靠游戲或影視業的成熟后期工具就可以完成的。(當然你要制作一個demo很容易,比如某手機的發布會邀請函) 實用AR在不限場景中應用的技術,就和攝影術誕生一樣,用繪畫記事和攝影紀實完全是兩個時代的東西。
其次,VR是平臺,而AR是一種應用——或者說是許多應用的交互終端。
這意味著整個技術生態已經從平臺開始走向應用化。
說個你能聽懂的比喻:VR是多點觸控的iPhone一代,而(有實用消費價值的)AR是App Store。
最后,和VR的終極交互是“腦后插管”一樣,AR的終極交互是無介質投影——類似電影里鋼鐵俠開發盔甲、設計大樓時采用的操作方式一樣。
這涉及到把實體變成數據和把數據變成實體。
前者是3D掃描,后者是3D打印。從科技史來說,后者在前者普及十多年之后才進入比較普遍的工業化應用。
希望以上這些介紹讓你對VR/AR有更多的信心、更冷靜的態度和更加發自內心的支持—— 當然如果你只想炒炒股票,那就當我什么都沒說,真相對你并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