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我們認為會分為三個階段:互聯網連接醫療產業全要素的“連接的醫療”;互聯網提升醫療質量的“優質的醫療”和醫療保險數據云端智能化管理的“可控的醫療”。
2016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正在第二階段負重前行,其典型模式包括互聯網醫院、全科/?圃\所、第三方醫療服務中心等。
我們認為互聯網醫療走向線下并非簡單的線上流量線下變現,而是更深入地打開醫院圍墻,重塑診療流程,提高醫療效率和質量。
這里我們梳理了現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線下探索實例,并與傳統醫療模式對比,我們的對比框架里加入了“互聯網屬性、服務內容、診療流程、醫生來源、獲客渠道、支付手段、競爭壁壘”七大指標,最后用“可及性、質量、可負擔性”三大傳統醫療體系指標對比進一步揭示互聯網醫療的價值。
互聯網醫院的典型代表是微醫烏鎮互聯網醫院和浙大一院互聯網醫院,前者是互聯網醫療公司走向線下,后者是公立三甲醫院走向線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醫療線上線下融合方向。
表一 互聯網醫院特性比較
與傳統綜合醫院相比,互聯網醫院的核心服務是線上門診服務,其標志是電子處方和個人云病例。微醫與浙大一院的差異主要在于線下轉診的合作醫院范圍,浙大一院更強烈趨向于自有醫院和醫聯體內部轉診。
互聯網醫院診療流程上由此呈現出如下特點:
1)線上導診及精準預約,實現分級診療,優化資源配置;
2)在線診療,客服地域限制及醫院排隊苦惱;
3)電子處方線上流轉,實現醫藥分家,連接藥店或藥品配送公司實現送藥上門的便利;
4)個人云病例,實現疾病全流程管理和電子病歷線上流轉便于轉診。與傳統醫院相比,整個門診流程全部被重構,極大方便了患者就醫。
醫生來源上,微醫可在全國范圍內吸引醫生多點執業方式線上開診,而浙大一院和傳統綜合醫院則更多依賴于自有全職醫生。如果微醫能夠按照線上診療的特性,大范圍高效組織全國醫生資源精準匹配患者診療需求(這也是互聯網醫院平臺的核心目標),則可以在分級診療、精準治療上給與患者最大的價值。
獲客渠道、支付手段這兩點上,互聯網醫院天然上更倚重于互聯網。其分水嶺在于醫保線上支付的接入(類似于民營醫院接入醫保后才能保證就醫人數),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其難點在于醫保核算及控制,但互聯網醫療背后的醫藥分開、云病例、診療全流程電子化等對于醫保的下一步智能核算和控費有著更確切的價值。
競爭壁壘上,牌照目前都是基礎資源,相對于浙大一院和傳統醫院的自有醫生資源,微醫的壁壘建立更依賴于其云平臺的連接和組織能力,也是其最大的挑戰。
我們再回歸到醫療系統價值的三大指標來,看看互聯網醫院的價值所在。這里我們考察的是更大范圍的醫療模式的“系統價值”,而不是單體醫院的“個體價值”。
表二 互聯網醫院醫療系統價值比較
互聯網醫院很明顯極大的擴展了醫療的可及性,無處不在的移動互聯網克服了地理位置和時間的限制。更進一步的未來配合各種智能設備,可以將更多目前只能在醫院里完成的指標監測和檢查項目釋放出來,互聯網醫院的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會進一步提高。
互聯網醫院對于質量的提高更多在于系統性價值,如我們一直強調的云病例、分級診療、精準治療等圍繞患者而非醫院的資源和流程重構。對于現階段中國醫療體系來講,互聯網醫院也有更現實的價值提升,如醫師多點執業釋放醫生價值、醫藥分開以克服以藥養醫造成的過度醫療等。
可負擔性是從醫保及社會整體醫療支出費用角度考慮,如何更低成本地滿足社會不斷高漲的醫療需求。互聯網醫院可以在提高分診效率、減少浪費性及過度性醫療、醫保智能管理等方面在社會整體層面提高醫療可負擔性。
總體來看,互聯網醫療向下延伸發展出來的互聯網醫院模式是對現有醫療體系的一個有著巨大價值提升的變革。在原有公立醫院封閉體系無法自生實現的醫生自由執業、醫療數據云端化、醫藥分開等有利于整體醫療系統價值提升的要素都在不斷破冰的過程。
新興互聯網公司從線上下延線下,傳統公立三甲醫院主動從線下上擁線上,雖有競爭,但都屬于這一過程的硬幣兩面。差異化服務、核心競爭壁壘的塑造是互聯網醫療企業線下互聯網醫院探索過程中長期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