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以來,各地不斷上演“倒閉潮”,供應鏈中斷事件層出不窮。據數據顯示,2015年,高達76%的企業至少經歷過一次以上的供應鏈中斷,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企業應如何減少甚至避免因供應鏈中斷所帶來的損失?更進一步,是否能夠通過預測潛在的供應鏈中斷風險,采取有效措施管控風險,將損失遏制在發生之前?這已成為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議題。
當深究供應鏈中斷事件的根源時,會經常發現40%的供應鏈中斷是由二、三級供應商導致的。更令人意外的是,竟有超過75%以上的企業不了解其二級供應商,超過90%以上的企業無法預知二、三級合作伙伴的風險。作為風險管理服務機構,華夏鄧白氏發現,在過去的供應鏈風控實踐中,多數企業注重的是對一級供應商的管控并采取的是“事后補救”策略,即只在風險發生后控制損失,節約成本。然而一旦二、三級供應商發生倒閉等經營風險,一級供應商將承受直接損失,買方企業也勢必受到影響。據研究機構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倒閉風險在2016年及2017年將分別增加20%及10%。對于汽車、機械制造、化工、零售等以供應鏈管理為命脈的行業來說,這一牽連效應將更為顯著。華夏鄧白氏倡導通過溯源分析找到具有高風險的一級供應商,進而深挖二、三級供應商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以量化方式為供應商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具體來講,這一創新解決方案以“三步走”幫助企業進行供應鏈強力管控。以華夏鄧白氏母公司鄧白氏集團某客戶 -- 某美資財富500強制造業企業為例,該企業對大量零部件的需求使其擁有長達十級的供應鏈,加上制造行業供應鏈具有低替代性的特點,任何一個環節的中斷都可能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崩潰,進而造成巨大損失。鄧白氏基于商業數據庫及數據分析能力,首先對該企業各層級的供應商數據進行了分析,以此確定風險指標;第二步,基于這些指標,為該企業構建起風險預測性模型,以實現持續的風險監測;第三步則是利用鄧白氏在企業關聯性方面的優勢,幫助客戶形成全面統一的目標企業的關系視圖,追根溯源至二、三級及更深層級的供應商風險,從而預測一級供應商未來半年到一年的運營風險,并及時向該企業發出預警。由此,該制造業企業則能以前瞻視角預知整個供應鏈中哪些環節的哪些供應商可能發生交付質量風險,進而針對這些供應商主動采取防范和預警措施,變被動的損失控制為主動的風險預防。通過這樣的解決方案,該企業預計每年可節約成本達百萬美金以上。
不單單是制造業企業,汽車、化工、零售等行業的企業都能受益于這一優化、主動的供應商風險管理,將數據洞見轉化成可視化的關系視圖,并采取行動,防范于未然。據鄧白氏數據統計,運用了一系列供應鏈管理服務的企業,能獲取供應鏈透明度和可視化,降低25-30%的供應鏈風險。